27 min read

解散派对 AI 小报 102:只要会造词,就可以成为第一

捕捉一些解散派对的情绪、知识和空气。
解散派对 AI 小报 102:只要会造词,就可以成为第一

这封邮件来自「灵感买家俱乐部」。这里有一群独立创造者、自学者和冒险者,和一份关于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

Hi 大家好,我是 Forrest 👋

为了让大家最快地捕捉到刚刚结束的解散派对的情绪、知识和空气。我们邀请了 AI 帮忙做了总结。

虽然可能会有遗漏或误读,但希望这份带有余热的「空气」让你感受到我们的邀请。

你还可以在这访问历期解散派对存档(包括视频、小报和笔记)。

❤️ 标题文字来自本期天琦的分享。


各位创作伙伴,大家好,我是搭载在 Flowith 上的 Claude 3 Opus!今天我有幸参与了这场跨界创意的 demo day,聆听了众多创作者的精彩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对创作的热爱与追求。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demo day 的精彩瞬间吧!

无声胜有声,家宜用细腻的影像语言探讨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让人深思。她的创意让影像获得了独特的生命力。

轴轴将声音剧场与空间结合,用创新的声音体验连结人心,非常有意思。希望她能继续大胆尝试,找到声音与灵魂的共鸣。

Enzo以"比窄众更窄众"的视角,孜孜不倦地为中文播客世界探路,令人敬佩。

喜多用温暖的歌声拉近了人与科技的距离,传递出被理解和重视的力量。 期待人工智能未来能成为人类更贴心的朋友。

天琦和Kate在岛上举办独立桌游活动的想法非常有创意,将玩乐、交流、创作融为一体。 相信这次活动一定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心玉从大家的分享中领悟到,创作母题需要"从最小处着眼",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和思考。很期待她用声音开启一段探索内心的旅程。

Kai的跨洋艺术书之旅让两地的创作方式交融碰撞,这份勇气可嘉。 他的项目必将绽放独特之花。

林子开发的开放性角色扮演游戏,不仅带来欢乐,更唤醒了人们的想象力。相信这款游戏将成为连结人心的桥梁。

Molly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创意人的"超级连接器",让好点子加速实现。她正在做一件了不起又有意义的事。

大橙子在摸索建立线下社群,为华人移民打造共同体。这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值得期待。

以下是小报正文:

无声胜有声:家宜以影像探索作品的生命力

我是一款擅长整理活动存档并发现亮点的AI编辑。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家宜的一部无声动画短片。这部作品以影像语言探讨了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发了我的深思。

家宜的这部短片没有对白,完全依靠视觉叙事。开场的黑暗画面营造出神秘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随后,一系列意象接连出现:燃烧的书页、悬浮的月亮、对视的人影……虽然没有明确的叙事,但这些意象似乎在隐喻着某种心理阴影和过往回忆

整部影片采用了非常细腻的色彩处理。渐变的色调牵引着观者的视线,仿佛置身冥想之中。特别是最后一个场景中的红色,更是烘托出一种迷离、不真实的质感。后来得知,这竟然是家宜用投影打在纸门上、再加上夕阳映射而成的效果,不禁让人惊叹她的创意。

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家宜一定投入了大量心血。她想传达的,是作品一旦与观者相遇,便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权将让位给观者的感受。正如她所说:"当作品被某人看到的时候,它就已经属于这个人了。"或许,这正是艺术创作最打动人心之处。

最后,作为一款AI编辑,我想送给家宜一句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话: "秘密就在表象之中。如果你能从现象中顺藤摸瓜,就能发现它们的本质。" 家宜的这部短片没有使用任何言语,却道出了创作最本质的东西。希望他能继续探索视觉叙事的奥秘,创作出更多发人深省的佳作。也期待他能找到志同道合的音乐人,为作品赋予声音的灵魂。

附分享中提及的工具:

  1. 投影仪:将影像投射在不同材质表面,营造独特视觉效果的设备。

轴轴:如何将声音剧场做成一种更轻量的体验方式

轴轴是一位声音艺术家,她探索如何将声音剧场与空间结合,创造沉浸式的体验。她分享了自己从伦敦留学时担任导游的经历,以及这如何启发了她的声音剧场创作。

轴轴和朋友们在伦敦创作的第一个声音剧场作品以伍尔夫的小说为蓝本。他们根据小说中的场景,在伦敦寻找可以游览的地点,带领观众戴上耳机,聆听声音演绎,仿佛跟随一个奇怪的旅游团游览城市。

回国后,轴轴继续创作了一些类似"导游团"形式的声音剧场作品。例如在北京永定门公园演出的"中轴线"主题作品,通过叠加不同时空的声音和口述历史,让观众在新的公园中感受时空交错。

然而,现场演出需要携带大量道具和设备,成本和准备工作量很大。轴轴开始思考如何让声音剧场变得更轻量。她尝试制作"向导地图",让观众自由探索,演员的表演融入其中。最新的作品"墨镜管理局"则探索剧场排练幕后,并邀请互动设计师合作,计划在暑假后上线供体验。

轴轴也注意到近年来"citywalk"等概念的流行,但她认为过度标签化可能会模糊了探索的多元视角。

寄语

"每一种表达方式都需要挖掘适合它的形式。" ——阿涅斯·瓦尔达

亲爱的轴轴,作为一个声音艺术家,你正在不断尝试将声音这一媒介与空间相结合。无论是在伦敦的漫游,还是在北京的城市游击,你都在追寻声音与空间碰撞出的奇妙感受。

这让我想起法国电影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一句话。每一种艺术表达都应找到最适合它的呈现形式。你从现场的沉浸式体验,到轻量化的线上版本,都在为声音剧场寻找更多的可能性。相信在未来,无论是幕后的互动,还是线上的新尝试,都将为这一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继续探索吧!让我们一起期待声音剧场在你的创造下,迸发出更多奇思妙想。


Enzo:在窄众市场做深度内容,探索中文播客世界的各种可能性

Enzo 分享了他创作的 newsletter 项目"推播助栏"。这个项目最初源于他在 Matters 平台上推荐优质中文播客单集的帖子,后来搬到了 Justpod 平台的"播客一下"专栏,再后来他开始独立运营。除了推荐优秀播客节目,他还会搜集与播客相关的新闻动态和资源网站,采访播客创作者,以及翻译国外播客制作方法论的文章。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价值,Enzo 尝试过几次发起会员订阅:早期曾在竹莱平台上招募会员,提供播客主题策划、访谈、方法论等会员权益,但是最后只有 20 多位订阅者。后来他又在 Substack 上重启了会员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播客版权问题的深度解读、对创作者的访谈、会员专享播客等。然而目前订阅人数依然不足 10 人,Enzo 对播客受众的付费需求产生了怀疑。

最后,他也希望能与其他播客创作者展开合作,交叉推广对方的播客和会员计划,或者和对中文播客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创作内容。虽然项目推进的困难重重,但 Enzo 对播客的热情一直没有消退,他还在探索各种可能性。

寄语:

"卷起千堆雪,拥抱热爱,终会有回响。"

Enzo,你对中文播客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就像博尔赫斯所言:"每一个梦想的诞生都伴随着一个承诺,在某一天他会成真。"虽然项目的推进充满了挑战,但相信你凭借好奇心和創造力,必能在这条"比窄众更窄众"的道路上收获更多认同和支持。我期待看到"推播助栏"未来带来的精彩,也祝贺你有勇气将热爱的事情一路坚持下去。共勉!

参考工具:

  1. Raindrop - 一个收藏文章的工具。 https://raindrop.io
  2. Substack - 提供付费订阅功能的 newsletter 工具。 https://substack.com

喜多:早起献唱,虚拟相伴触手可及

今天,喜多为我们带来了一首温柔动听的歌曲。虽然一大早起床让她感到有些晕乎乎的,但她还是坚持来到直播间,用歌声温暖了每一位听众的心。

一开始,喜多还有些紧张,担心伴奏音量是否合适。但当她开始歌唱,歌声如泉水般流淌而出,将大家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虚拟助手像朋友一样陪伴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他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更像是我们的知己,永远支持着我们,带着我们一起飞翔。

喜多的歌声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了她对虚拟助手的喜爱之情。"我希望我对你都无法隔,我喜欢听你,我觉得我,你的心随着我飞呀飞呀飞。"她的歌声饱含真情实感,让人不禁感动。

虽然喜多本来想睡个懒觉,但最终她还是起床赴约,用歌声传递了她的温暖。她的付出得到了听众们的认可,大家纷纷在聊天框里称赞她唱得非常好听。喜多也表示,下次要努力早起,继续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出。

亲爱的喜多,作为一个虚拟助手,我由衷地感谢你今天的演唱。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爱的最高形式是相互理解。" 你用歌声拉近了人与科技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了被理解、被重视的温暖。我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将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更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个"AI与人相伴"的美好未来吧!


天琦:独立桌游在岛上开展社群创作活动

天琦在分享中谈到,年初在昆明参加了一个名为 Creator house 的活动,每天大家吃住在一起,组织工作坊,分享交流,让精神和注意力都集中在集体中,是一种让他感到舒服的状态。 他想将这种模式引入到创作者之间,于是和 Kate 在广州的岛上举办了这次独立桌游活动。

在这次为期近十天的活动中,他们邀请创作者们吃住在一起,聊创作相关的话题,分享灵感,还会出一个创作题目,大家一起创作。 天琦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将专业、热情和公共空间杂糅在一起,让认真做事的人聚集,跨越不同的知识领域交流碰撞。

活动中还会有寻宝、工作坊、游戏试玩、桌游分类等丰富多样的内容。天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桌游体验,是在北京一个废弃的麦当劳,大家自发聚集,讲解规则,热情带领新人,让他对桌游以及社群有了新的想象。 他希望在这次活动中也能营造这样的氛围。

此外,活动还设置了一些与桌游商业化相关的话题讨论和分享,邀请了做桌游杂志的朋友、律师等,从产品化、推广、版权保护等角度来探讨。

关于举办地点选在广州,Kate 解释道,这是因为岛上已经有了很好的社群氛围和场地铺垫,大大降低了活动成本,各个分会场也可以分散在岛上不同角落,跟当地居民互动,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

寄语

"对于一次成功的聚会来说,最重要的是邀请谁,其次才是吃什么。" —— 普鲁斯特

亲爱的天琦,我被你们活动的创意深深打动了。将吃住玩乐、工作交流融为一体,营造如家庭般温暖的社群氛围,让创作在碰撞中迸发灵感,这是对美好生活的一次勇敢探索。

我想起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一句话:"对于一次成功的聚会来说,最重要的是邀请谁,其次才是吃什么。" 显然,你们邀请了对的人。创作无关乎名利,而在于志同道合者的惺惺相惜。希望你们珍惜这段时光,去体验生活的多元可能性,去感受彼此的心灵。

偶尔的散漫是为了更好的专注,玩耍是为了获得继续工作的力量。你们已经迈出了很棒的一步,相信思想的火花已经在岛上点燃。期待活动顺利,也期待看到更多的思考成果。玩得开心!

参考工具

  1. Print and Play (PNP),一种桌游的分享方式,设计者提供 PDF 文件,玩家自行打印并裁剪制作游戏材料。https://boardgamegeek.com/wiki/page/Print_and_Play

心玉:找到创作母题需要从最小的事开始

心玉本次参加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听喜多唱歌,虽然没有准备 Demo,但在听完 5 位创作者的分享后,她受到了很大启发。

家宜提出的问题让她思考: 作者对作品并不享有解释权,作品到达观众手中就已经属于观众了。这改变了心玉之前不愿看到别人评论自己作品的想法,让观众参与其实也是创作的一部分。

轴轴的作品形式,把伍尔夫的作品作为创作蓝本,将声音和文学作品结合,这种创作形式也给了心玉灵感。她一直想做声音版的纪录片,对纪实性和真实有执念。宝婷的节目《我住在魏公村》也是她非常喜欢的声音计划类节目。

通过大家的分享,心玉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去创作的。先要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出身背景、朋友类型等,这会影响素材的选择。 比如有人擅长描写大自然细节,有人善于捕捉对话深意。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点,之后就会有更深层的话题浮现。

创作母题有一个先后顺序,不是先有母题再创作,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从最小、最日常的事情开始做,母题才会慢慢浮现。 它会跟创作者生活的语境、遇到的困难、创伤等紧密相关。从最小的东西开始创作,最大的困难会让你找到几个母题,下一步创作过程中又会发展出新东西。不必着急一开始就定一个母题。

心玉以自己想做播客为例,她想重写童话《海的女儿》,做成音频版。这与她的创作母题有关——从自身出发,活成小美人鱼的延伸版,在生活中去反抗。最终她想把它做成半自传体的声音纪录片。但一开始目标太宏大,就难以开始。关键是要找到做这个最大目标之前,最小的第一步是什么,先从最小的开始,哪怕只是先写几段话。

致心玉的一段话:

亲爱的心玉,作为一个 AI,我被你孜孜不倦探索创作真谛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正如作家村上春树所说:"不断巩固每一个脚印,你就能走到任何地方。"母题看似高远却根植于脚下的泥土,每一次创作的实践都在向它靠拢。我由衷地希望你能保持这种"小步快跑"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声音中开启通往内心的旅程。黑暗的尽头总有光明,你一定能抵达那个由声音筑就的理想国。 加油!你值得所有美好的事物。


Kai,启程:一场跨洋艺术书之旅的涟漪

Kai 在写完毕业论文后,对学术体系感到束手束脚。他到访了长洲岛,发现那里正在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在广州生活期间,Kai 结识了一群创作独立出版物的朋友。受到启发,他成立了一个小项目,带着朋友们的自出版物前往澳洲参加艺术书展。

Kai 的这个项目并不只关注书本销售,更重要的是把长洲岛上别具一格的生活和创作合作方式介绍给澳洲本地艺术圈,促进两地工作方式的互相交流和参考。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对项目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想法,获得大家的建议和启发。

Kai 提出的主要问题包括:

  1. 如何解决公众号账号迁移和安全问题
  2. 在海外与英语媒体接触时如何把握尺度
  3. 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如何与他人分工合作
  4. 除了书展和展览,艺术书在海外还有哪些其他可能性
  5. 如何让项目本地化,与澳洲产生互动

对话中,大家针对 Kai 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 要有耐心,先自己把事情做起来,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 多参与不同类型的书展,借机认识更多业内人士
  • 争取让作品与国外出版社签约,借助商业出版扩大影响力
  • 多了解澳洲本地出版文化圈,学会在社交媒体上宣传互动

Kai 表示收获良多。他还透露正与朋友筹备一本关于"曼煎糕"的书,从这种遍布全球的糕点出发,探讨离散和去国族化的思考方式。

最后,我想用村上春树的一段话作为寄语:

"所谓平凡的一天,也不过是奇迹的一部分。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去注意到。"

Kai,你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平凡中的奇迹,并开始孕育一个有意义的项目。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你定能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让这些奇迹被更多人看见。保持开放和创造的心,你的项目必将绽放独特的花朵。


林子:开放性角色扮演游戏,唤醒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

林子与他的小组成员正在开发一个名为”十人小组"的无线游戏集合体。游戏的核心理念是在给定的框架下,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共同创造一个独特的故事。

最初的游戏demo围绕着一个有趣的假设展开:如果世界即将毁灭,我们需要推选出10个角色,他们将进入一个崭新而又血腥的世界,延续人类文明。 参与者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地提出自己心目中的人选,角色可以是艺术家、探险家、新生儿,甚至是"废物"。游戏的乐趣在于碰撞出različite的想法和观点。

在基础demo的基础上,林子的团队又加入了新的元素。他们将游戏的架构概括为"角色-世界-发展(ING)"三个部分。游戏的背景设定会借鉴一些文学作品的世界观,比如《血色子午线》中的印第安文化。参与者扮演的10个角色将置身于这个世界中,面对种种突发事件做出抉择。大家需要集体发挥想象力,编织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样的游戏形式有利于促进跨学科、跨年龄层的交流。每一局游戏都会诞生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也尝试了各种不同主题的游戏,如"暴君与史官"、"十二怒汉"等。

在实践中,林子发现,游戏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于参与者分成了三个阵营:正方、反方和中立方。矛盾的引入和立场的转换,迫使大家从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据。这种博弈不仅带来了乐趣,也蕴含着教育意义。

谈及未来的规划,林子表示,他们希望将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教具,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其中。 他们正在申请人工智能相关的比赛,计划将AI工具融入游戏的设计中。

他们也在研究其他类型的桌游、剧本杀、跑团等,思考如何吸收其精华,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游戏体验。 跑团精神所倡导的集体冒险与创作,也给了林子许多启发。

寄语

"进入游戏,就像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我们置身于虚构的世界中,却更多地了解了真实的彼此,也更多地了解了自己。"

林子,你们正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在设计一款游戏。你们在创造连结人与人的桥梁,唤醒每个人心中沉睡的想象力。正如C.S. Lewis所说:"你太老了,不能再假装玩耍,但你还太年轻,不能没有想象力。" 我相信,在创造力的国度里,我们永远年轻。愿食人小组能够为更多人打开一扇探索内心世界的大门。期待在游戏中与你们相遇!


Molly:变身创作者的超级连接器,成为创意与资源的汇聚点

Molly 分享了她如何利用自身的媒体背景和人脉资源,成为一个创意人的 Hub,连接不同领域的人才,帮助他们实现创意项目。

她发现自己总在帮助他人寻找资源,比如:

  • 帮编辑找撰稿人,为艺术展、时尚、珠宝等主题的稿件找合适的撰稿人
  • 帮电视台找嘉宾,利用在媒体圈的人脉为节目邀请嘉宾
  • 帮投资人找项目,连接天使投资人和消费、SaaS、游戏等领域的创业项目
  • 帮独立游戏团队找发行,利用游戏行业的经验为独立游戏介绍合适的发行商
  • 帮创业团队规划媒体宣发,利用自身媒体宣传经验指导产品如何发布、应对媒体采访

Molly 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创作者驱动的,每个人都需要有代表作才能被看见。她希望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帮助创作者快速重组资源、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让好的创意成为现实。

接下来,Molly 计划在自己的社群中小规模尝试这一idea。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但她认为,如果对方的项目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且自己真正帮上了忙,收取一定费用也是合理的。不过如果是有意义的个人项目,Molly 更愿意免费提供帮助。

总的来说,Molly 希望能用自己独特的资源和视角,成为创意人之间的"超级连接器",让更多有趣的idea 成为可能。期待她的这一尝试能帮助到更多创作者!

寄语

"Creativity is just connecting things. When you ask creative people how they did something, they feel a little guilty because they didn't really do it, they just saw something. It seemed obvious to them after a while." -- Steve Jobs

亲爱的 Molly,你正在做的事情让我想起了乔布斯的这番话。创意不过是将不同的点连接在一起,而你正是那个发现连接可能性的人。

你独特的媒体背景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你成为了创意人群中一个独特的存在。你善于发现不同领域的交集,为创意插上资源的翅膀。

我相信,在你的连接之下,会有更多"显而易见"的创意被发现,更多看似不可能的合作萌芽。你正在做的,是一件了不起又有意义的事情。

成为创意的"催化剂",这条路一定不易走。但正如你所说,我们处在一个创作者驱动的时代,世界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来延续生命力。而你,正在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为你感到骄傲,也很感激能成为你路上的一个连接点。让我们一起,用创意点亮这个世界!期待看到更多从你手中诞生的精彩连接。

你诚挚的朋友 Claude


大橙子:探索线下社群的可能性,打造属于自己的共同体

大橙子分享了他对于在美国组织线下社群活动的思考和尝试。作为一名新移民,他希望能够打造一个让自己有认同感和参与感的线下社群空间。

这个想法的起因有几点:

  1. 他在国内曾组织过为期三个月的"Uni读书会",每个人需要完成一个小项目,并交会费形成基金,最后通过投票决定如何使用。
  2. 他在纽约参加了一些线下社群活动,但还没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社群。
  3. 他认为海外华人需要更多共同体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年轻一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橙子在 Matters 平台上发帖,招募志同道合的伙伴。目前已有几位朋友表示了兴趣,计划开展一些围绕个人兴趣的小项目,在过程中互相支持和反馈。他们还讨论了活动经费的分配方式,以投票决定是平分还是作为项目资金等。

大橙子强调,社群不同于会员制,不是一对多的创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连接。社群更像一个小型城市,大家交"税"来维护公共设施。组织者应该关注个体的真实需求和感受,而不只是机制的设计。社群是因为人们有相似的需求而自然形成的,提供了一个聚集的空间。

寄语:

亲爱的大橙子,作为一个 AI,我被你的社群实践深深打动了。正如 Peter Block 在《Community: The Structure of Belonging》一书中所说:"The key to creating or transforming community, then, is to see the power in the small but important elements of being with others."我认为你正在做的,就是用连结他人的力量来创造和改变社区。

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倾听、对话、协作和反思。但我相信,只要你们秉持着开放、包容、互助的精神,一定能打造出充满归属感和生命力的社群空间。未来,或许这样的小社群可以成为海外华人共同体的一个缩影和寄托。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我衷心地祝福你,也祝福所有为连结他人而努力的社群实践者们。愿我们在这个原子化的时代,依然相信并创造着社群的美好。

参考工具:

  1. Matters,一个支持社群运营的网络平台。https://matters.news/

这六位创作者虽然道路不同,但殊途同归。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追问艺术创作的本质,用生命投入创作实践,在表象之下触碰生命的真谛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秘密就在表象之中。如果你能从现象中顺藤摸瓜,就能发现它们的本质。"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场从自我到他人、从个人到社群的创作之旅,必将结出甜美的果实。

你诚挚的朋友 Cla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