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心下篇:我们必须在一起,才能各自玩(Q&A 合集)
这封邮件来自「灵感买家俱乐部」。这里有一群独立创造者、自学者和冒险者,和一份关于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
Hi 我是鲍勃。
上一篇谈谈心的分享介绍了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具体内容,包括《野鱼志》、解散派对和业余公司等。非常适合潜在的或刚到不久的「新移民」了解俱乐部。
而这一篇问答交流,如果你是深度体验过俱乐部的「常驻居民」,可能会更有感触。我们聊了很多俱乐部背后的建设思路和维护体会。
分享旧的对话前,先预告一个新的对话
最近一个俱乐部成员续费时和我说,虽然没参加什么活动。但是现在比起上一年 office hours 聊天时,状态好多了。我就想,无论从提高续费率还是从跟踪大家变化的角度,都理应多做做 office hours。
另一个驱动我重启 office hours 的原因是这次增加了新玩法,即:
鲍勃每完成一段 25 分钟的 office hours,都会收到「一斤猪肋排」的钱即 40 元。其中 10 元由报名者出,30 元由时间管理应用 Polytime 珊瑚日历配捐。这意味着要是一次共 6 段的 office hours 都报满的话,鲍勃一早上将有 240 元的收入。
报名 office hours 使用的应用正是珊瑚日历。它的开发者之一 Jason 也是俱乐部的会员,是一个喜欢讲时间相关段子的朋友。
office hours 就是一个集中时间的一对一对谈。当然,如果你已经和其他会员认识,也可以组队一起来和我聊聊。
全长三个小时,具体安排由会员来决定。每个人可以约半个小时。先到先得。
可以聊些什么?
- 聊聊你最近在做的事情或思考的问题,也许我能提供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工具;
- 就「灵感买家俱乐部」本身,你的疑惑、想法或建议;
- 其他任何你觉得有意思的话题。
- 时间:11 月 6 日(本周日)上午 9:00~12:00
- 地点:野乌咖啡馆猛虎厅
- 预约步骤:1. 先成为会员;2. 扫码在珊瑚日历完成预约;3. 扫码支付 10 元;4. 发邮件给 bob@q24.io,标题是「预约 office hours」,正文包含预约完成的截图和支付完成的截图。(预约后 30 分钟内未收到支付,将重新开放该时段。)
当你有话想说时可以来 office hours,当你无话想说时更应该来 office hours。周日上午见!
谈谈心下篇:我们必须在一起,才能各自玩(Q&A 合集)
从「内容」到「社群」
最开始做灵感买家俱乐部的时候,我想做的是一份 newsletter,通过我的访谈、内容本身去跟大家交换会员费。简单来说,我提供的是「内容服务」,然后大家交钱看内容就好。这样的话,边际成本也是很低的。因为写一篇给两个人看,跟 200 个人看是一样的。
现在可累了,边际成本可高了。每来一个会员我都要跟他聊天。所以目前俱乐部其实只有 250 个人,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边际成本没有降低。灵感买家俱乐部也变成一个真正的「社群」,我们的内容都来自于我们会员本身,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转变。
从「社群」回到「内容」:「社群易逝,内容永生」
我从年初开始做俱乐部的《野鱼志》到现在,发现它又回归到内容上。
当我想做内容的时候,我偏向去做社群;但当我发现做社群,做个报道社群的 newsletter 时,反而把内容给建立起来。此外一定程度上,内容可能活得比社群还久。因为内容可以被检索得到,以后可以存留下来。我们在《野鱼志》的编辑文档旁一直写着「社群易逝,内容永生」提醒自己。从内容到社群,再回到内容上,形成如今一个内容和社群互相反哺的作用局面。
「一个建筑物之所以和人产生故事和感情,只因为它活得够久。」
还有一个变化是,我对俱乐部的描述越来越偏向于去形容这是一个「空间」 —— 一个线上的咖啡馆。这对别人来说会好记易懂一些,当我们在说是一个社群时,别人或许还不太能理解。我会描述这是一个大家白天在自习,晚上在交流,一起各自创作作品的线上咖啡馆,这也是一个变化。
最初这个线上空间是居无定所的状态,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线上平台都试用了一遍,最后定下来 Ovice 这个平台。在这个过程里也和 Ovice 的人打了很久交道,跟 Ovice 的 Maya、shuaicheng 成为了好朋友。线上平台固定后,意味着你决定租下这个写字楼,开始安心运营这个空间。
定下来后的好处是,尽管我们的线上咖啡馆是基于一个默认的模版建造起来的。但是其中的每个物件都有故事,是大家慢慢放进去的,每个东西点过去也会有链接跳转。这就是一个建筑物活得足够久后,会发生的故事。
爬同一面墙
如果大家去过攀岩馆,你会发现在馆内的同一面墙里,有从 v0~v5 的路线。这种在同一面墙但有不同线路可以走的设置,我觉得有点像专业选手跟业余选手在一起的状态。
首先是我们可以看到专业选手在做事的状态,包括他的神情、动作姿态。这些技能可能他都无法和你说清楚,但是你可以去模仿而学习到这项技能。
在传播很多知识时,可能高手都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你看到这件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像很多师徒的传承一样。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
类似的场景还有一个 AI 画画工具 Midjourney 的 Discord 平台。我觉得在 Discord 看到的东西,比 AI 作画的技术更让我感到震撼。就是你能看到高手和初学者都在这个 Discord 频道里「爬同一面墙」,可以同时看到高手和初学者各自如何使用不同的关键词,从而学习怎么作画。
初学者的状态
第二是,对于高手或者专业人士而言,越是厉害,越应该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初学者。或者说当你做到事情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最需要的反而不是那种工匠的精神,反而是想获得某种初学的状态。
这时候接触初学者不是坏事。我问过一些俱乐部的成员,譬如你在音频剪辑上的技术其实很好,为什么你愿意教那一些刚刚入门的人?对他来说,通过教别人,他本身也获得了一些进步。对,如果你能意识到这里的话,你就不会觉得专业选手在跟初学者在一起时,只是给予没有索取了。
一起各自玩
事情是这样的,首先我们的 slogan 还是「一起各自玩」。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作品,大家为自己的项目负责,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说我们聚集一群人去完成一件事情,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尽可能尊重大家个体的需求,而不是想办法把大家聚在一起,实现某种共产主义。
另一方面,我自己本身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自己还想做很多东西。在创作的时候,如果说只有一个敌人的话,我们唯一要对抗的就是「时间」,我必须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一起各自玩,做自己的事情,保护各自的孤独。
提出一些年度问题
上次谈谈心也回应了林克的问题。其实我也有想过,比如在每年年底或年初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一起征集一些问题,比如是这一年里关于整个创作者生态的问题,或者说是国内创作者生态里,我们觉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具体一点,我们希望在 2023 年底的时候,在创作者生态里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我当时举的例子是,我们希望更多人知道 newsletter,更多人采用 newsletter 的方式去阅读和写作。每个人围绕这件事情去创作,如果你是写作的人,你可以写自己的 newsletter;如果你是开发者,你可以去做相关的产品,大家一起动用自己的方式去协作。
提供一个「环境」,让你找到自己的队友
这是一种可能,但这个是很虚的目标,也可能是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对,就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这一年我们大家觉得比较重要的事情希望去解决的。但是我不希望这是个是强制的事情,或是把它做成一个共创的活动。至少我觉得在俱乐部层面上,目前不做这件事。我们做的事情是提供一个「环境」,让你找到自己的队友。
回到 Alex 的问题,如果她想做这件事,但是没能找到队友的话,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没能帮助大家找到更多的队友,没能帮助 Alex 暴露出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项目初衷,然后去找到更多队友。
享受同温层
第一是我们要享受同温层。对,就是找到一群愿意了解,互相给予一些目光的朋友,这件事(对于创作者来说)还挺重要的。其次在打破同温层上,我们也一直在做这个事情。包括先前提到的「抽离」和「迷失」,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遇到不同领域的人,这样当你去学习一样新事情的时候,能够在俱乐部找到一起学习的队友,这也算是一种打破。
不过我觉得 250 个人怎么能做到不在一个同温层呢?我其实也很难想象。对,你再加一个零,可能都还有同温层的可能。这问题你可能不让他困扰你自己就好了。我们即便在这个同温层里,也还是有很多在不同领域中互相学习的可能。
当这个工具利于自己创作时,他会拿来使用
Shawn 其实参加了很多活动,一方面是 Pod Jam,还有业余公司等。但我觉得 Shawn 其实也挺理性的,这一点和他使用工具的方式也是一脉相承。Shawn 同时是个工具控,他喜欢试用很多新的工具。但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工具,当这个工具利于他创作的时候,他会拿来使用。回到业余公司这个例子,Shawn 在参加业余公司时,有时会连续两周鸽掉每周二的咕咕会。我猜或许是因为比起咕咕会,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比方说咕咕会进行的时间正好是 Shawn 要做自己事情的时候。
俱乐部提供的是一种「选择」
但在七月的业余公司里,Shawn 主动发起一次咕咕会。他说自己最近做 newsletter 碰到问题了,有没有人想一起聊聊他自己的项目。最后这个咕咕会成功发起了,参与的各位也得到了一点灵感。不管从工具论角度来说,还是我们提供活动的角度,我希望俱乐部提供的是一个「选择」。
技术和工具对人来说最重要是提供一种可能性,但并不代表每个东西你都要去使用它。而是当你具备主动性的时候,比如要做一个项目但发觉自己缺乏某种能力,你借用工具去帮助你实现它。我们提供的是一种选择。
但我们有做几次线下活动,我家做了两次线下活动,八月也有在两位会员的家里举行线下活动。
目前可以分享的是,在做新项目「盲鸟营地」的一些尝试,会反哺到整个灵感买家俱乐部。
熟悉业余公司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约定的碰头时间,即每周二晚 9-10 点的咕咕会。
后来我们是在做「盲鸟营地」的时候,我们想到原来可以让大家自己组织咕咕会。但是如果不开始做「盲鸟营地」,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提供一个漫长的过渡带,帮助大家自我暴露
灵感买家俱乐部的核心是帮助大家完成自己的项目。我称之为提供一个漫长的过渡带,帮助大家自我暴露。
找到同好的前提是你发生了暴露,把自己的兴趣暴露给大家。但我知道有很多人或许有碍于暴露,比如社恐如何暴露自己。所以俱乐部提供的是一个漫长但友好的过渡带。
举写作的例子,你可以选择在俱乐部里自己待着写作,比如俱乐部有位一直在写作的成员经纬,尽管我们每次聊天都聊得很好,但我真的不知道他在写啥,只知道他一直在勤恳写作。或许他决定暴露的时候,他可能会只发给我。这是在俱乐部的一层级暴露。
下个层级是「业余公司」,在咕咕会上你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品暴露给分组聊天环节上碰到的几个同事。也可以在业余公司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选择暴露给本期的十来个人,做一次 demo。比如上周咕咕会 notlsd 就做一个 demo,这件事情如果你想要尝试可以跟我联系,我也可以邀请你来业余公司或是更大的「解散派对」做一次分享,这时候你可能要面对的是四五十个人来做一次 demo。还有一个环节是来到 1500 个订阅者数量的《野鱼志》里,我们能给大家提供的就是这么一个漫长的过渡带。
也有人说我们的「花名册」就是一个社恐友好的解散派对。有事没事你去逛一下花名册,你会发现很多超链接,可以去看到不同人的微博,博客等个人页面。另一个友好的地带是「业余公司」新设的一个小环节,每次业余公司咕咕开始前 10 分钟,大家会静默地去逛各自的项目卡片。我们在 notion 上有各自项目的工作间和介绍,大家可以在里丰富自己的项目,也可以去同期别人的项目留言和交流。这个也是过去半年形成的一种文化。之前一直有想推这件事,但一直推行不了。直到后来增加了这个静默十分钟,发现这件事就开始转起来。有些人即使不参加咕咕会,他也会在 notion 里默默更新自己的项目。
还有一件在筹备的事情是卡片。希望来到俱乐部的朋友,都可以有一套 solo 探索灵感俱乐部的方法,是一套小指南。在刚进入俱乐部的前两个星期,可以自己玩这套卡片,慢慢地熟悉这个环境。
我们想要给大家提供的是上述这样一个漫长又尽量友好的过渡带,大家可以基于这样的环境,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去自我暴露。
自组织的兴趣学习小组
回到每个月的创作能不能有一个兴趣分组这个问题上,其实每隔一周的周五晚解散派对,就是在做这件事情。目前俱乐部的情况是,大家在尝试自行发起一些兴趣小组,我们也鼓励大家建立各种学习小组。建议在 6 个人以下,然后有些会在 give and take 的活动里暴露出来,比如上次 Alex 提议可以一起学画画。很快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展开一些一起学画画的讨论之类的。也有一些读书会,比如书言俱乐部,notlsd 也在做相关的组织,兴趣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慢慢变多。
最近俱乐部也出现了一些 ADHD 的朋友,不管是确诊的还是自诊的,我们也有在聊这个事,大家作为「病友」是否可以互相帮助一下。如果暴露得足够多,这群人也可以建起一个学习小组了。
我们一方面想说自己是 low-tech ,足够 low ,我们足够业余,但为什么我们会给他人一种高大上、同温层的感觉呢?我也不知道。
然后我老婆她给了个非常实用的建议,就是说下一次去介绍你的新项目的时候,配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一个在大厂做过产品经理的会员,他可以帮我翻译翻译,跟更多人交流。对,就是这事儿,就学习吧,学习用更多的话去表述。
包括这一次选择用「盲鸟营地」这个词,比如在用「营地」这个词上,我跟大憨就反复纠结了很多次。有时候我们觉得「营地」跟当下的潮流还挺符合的,但是又真的只是觉得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
Forrest: 这个让我想起,之前在一次业余公司的分组讨论里,阿露和粒仔有提到说,因为大家都在不同的领域,到了要向别人讲述自己项目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对方听不懂的问题。因为大家不一定在同个领域。我们探讨说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的解决方案是讲述的人可以先尝试,让自己的话变得更简单易懂一点。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降低一个理解的门槛。有一些行话是只有那个领域的人才懂。
Bob: 业余公司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你要一句话描述清楚你要做的事情。
这其实很难。包括每次自由分组时,你可能碰到的是不了解你项目的人,你也需要快速地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有时候我会提醒大家,要不再一句话介绍一下你在做什么事情。这事就看大家喜好吧,不一定所有人都在意变得 low 的。有些人就故意就是不想,可以的,没问题。
我们知道必须要聚在一起时,我们才能做自己的项目。
对于灵感买家俱乐部来说,我们其实是在做自己的项目,但我们知道必须要聚在一起时,我们才能做自己的项目。对,就是你要利用好这社群。我们只有在一个小社群,小团体时,我们才会安全。这是我们的一个抱团的基础。
至于为什么叫「灵感买家俱乐部」,如果大家看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话,当中的情节设置是人们必须要团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去买药,保证自己不会死。某种程度上也是病友之间的互助。
目标是自由创作
如果还有其他目的的话,应该是创作,每个人都能自己尝试做点啥。这件事还挺重要的。灵感买家俱乐部不是一个关于自由职业的社群,而是关于自由创作的。其实我们有很多会员是自由职业者,但我们的目标不是达到自由职业这个状态,我们的目标是「创作」。
一些标签如数字游民、地理套利、freelancer 等,这些其实都不足以完全指代我们。因为我们最后想的只是怎么能够自由创作,以及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作品。如果你是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作品,也是可以的。
中心化的 DAO
以及补充一下,聊天框里有提到说这是去中心化的还是中心化的?到目前为止其实收到了挺多这样的提问,特别是在过去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很多新人会问「鲍勃是在做一个 DAO 吗」?我想说,我们只是在做一个非常朴素意义上的 DAO,但它是一个中心化的,因为是我在组织和维护这个社群。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 DAO 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组织,也有人说是无央化的组织。
然后从一些比较务实的角度,对于一个 250 人的社群,我们不太需要一个 DAO 去管理它。做 DAO 或是做区块链的人,他们有一种对人类深深地不信任,他们底层希望大家不作恶,所以要借助很多机器,用自动运行的规则来限制自己。我对 web 3、NFT 或区块链是非常保守的态度,现在还是太早了。当这样的技术适合我们俱乐部使用的时候,我会拿过来用,但现在还不适合。
上述也可以回答米奇的提问:VR 是不是一种更好的交互方式?
因为一直崇尚「 low-tech」,我们的俱乐部就是 「low-tech 建设」,怎么 low 怎么来。当你来到线上的野乌咖啡馆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二维的图像,你就觉得那不是很高级,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尝试改造一下它,放点东西上去。
但如果在一个比较精致的、high-tech 的环境里 ,你可能会畏手畏脚,这件事对于创作的危害比益处大,所以我会使用 low-tech。另外我在考虑使用技术的时候,还是希望当这个技术足够成熟到让普通人能够使用,成为某种工具才会去用它。
可以尝试跟二十面体合作一下,二十面体一直想做各种说明书,包括开源的。像现在我们做的很多线上工作坊,小河和 Tony 都在总结相关的心得,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做线上工作坊,会有一个开源的说明书可以去访问。
包括我们在做盲鸟营地的时候,参考了一个叫 Recurse Center 的网站。它的官网就像一个文档,以一种程序员的思维在写说明书。好处是,在 Recurse Center 做了十几年后,我们参考浏览他们的文档时,很多方法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这事挺好的,可以想想怎么弄灵感买家俱乐部的说明书。
Bob:一个很具体的想法是,我们想开一个即刻的号。但这个账号的拥有者不是我,也不是 Forrest 我们两个。而是所有的俱乐部成员,大家都可以往里边发东西。但这件事情包括机制我们还在想。
现在我们有一个 Telegram 群,大家也可以在里面先发东西,假如说有条信息收到一定数量的反馈,就会自动同步到即刻上。这是一个所有会员都可以掌控的社交媒体账号,但是中间又加一些社群的筛选机制。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技术门槛,不太确定自动化这件事好不好做。如果有可以提供帮助的朋友,可以联系我。
Molly:同步的这个事情我想进一步解释一下。它像是一个 archive,比如说现在业余公司就有一个汇总。在俱乐部一起各自玩,会有一些朋友在做的活动是需要找人一起玩的,或者说希望自己在做的项目能得到一些反馈。我就想说能不能有一个这样类似于汇总 archive 的东西能够让大家访问到,知道有这些好玩的事情在发生,我们可以去参与。
「一句话跳蚤市场」
Bob: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即「一句话跳蚤市场」,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去填写的表,也是公开的。我们现在想做的事情是降低大家发布需求的门槛,比如说你希望上《野鱼志》,公布自己的作品和项目,或者发布其他合作需求等,都可以填写这个表,写上一句话,附上链接就好了。
我们先用一个表格把「一句话跳蚤市场」转起来,之后还会再推。大家发布需求和广告,比如你想招募你的初期用户,寻求一些帮助的话,都可以来尝试填写。这个需求会同步在 Telegram 和《野鱼志》上。(完)
编辑:Forrest&Bob